朱慧敏,曾用名徐颖。女,出生于1975年11月。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9月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95年7月毕业。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菏泽市牡丹区贾坊中学、牡丹区二十二中、牡丹区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担任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等职务。
用尊重赢得信赖
谈起自己的从教历程,朱慧敏说最重要就是“尊重”,尊重学生也尊重每一位家长。当时朱慧敏还在菏泽教学,在一次期末开家长会时,一名学生和其家长的举动让她很有感触。这名学生是自己班上的一个插班生,小男孩长得非常帅气却很内向,为了让该学生多与同学交流,朱慧敏选他做了自己的课代表。该学生的父亲是位残疾人,家长会上学生没有因为父亲残疾而羞于面对,家长也在家长会结束之后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很长时间,整个过程朱慧敏都十分尊重学生和家长,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十几年来都保持着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现在这名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依旧与朱慧敏保持着联系,时常会去学校看望她。
凭着这份尊重,朱慧敏也收获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朱慧敏认为初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她要求学生,如果作业到晚上十点钟还没有写完,那可以让家长写个说明条,当天的作业就不用再写了。当时她班上有个女生非常有个性,可以说是班里的“刺头”,几乎每天都带说明条来上学。朱慧敏没有直接质询学生,而是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到父母非常重视她的学习,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之后的半个学期里,朱慧敏非常关注这名学生,帮助她改善学习方法,找到效率低的原因,学生慢慢有了自信,成绩也跟着提升起来。因为孩子的关系,朱敏慧与学生家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直到现在,这名女生的妈妈还经常和朱慧敏谈论起这件事,说孩子的转变是从朱老师这里开始的。
以身作则促提升
“做老师仅靠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朱慧敏说,虽然自己是语文老师,但地理、历史这些知识必须要懂,给学生讲课文,没有课外知识的延伸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朱慧敏致力于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她撰写的文章《过劳死的帕霍姆》发表在《语言文字报》(2015年5月15日)上;《文本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在《山东教育》(2015年10月)上。并在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课题会上作经验介绍《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获得与会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她一直致力于对初中学生“字体、阅读、写作”三个难点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她研究的课题《初中经典散文的教学策略》和《动态分组教学》分别获得山东省教学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在省内推广。她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数据探究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模式的突破与研究》现已立项,正在研究之中。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泛,眼界也开阔,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一直以来,朱慧敏从不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从小痴迷看书的她,到现在依旧保持这个习惯,摘抄本都厚厚一摞有几十本了。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她撰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发表在《中学语文》(2015年11期)杂志上,并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评选的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年5月,她参与开发的初中语文学科课例研究“《吆喝》”经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审核采用为远程研修课例学习资源。
风雨之后见彩虹
朱慧敏把语文教学当作是培养生命的神圣事业,当作是不断丰富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事业。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朱慧敏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先进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优秀学员、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优秀管理员、菏泽市名师、菏泽市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先进个人、菏泽市教坛精英、牡丹区四德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典型、青岛市城阳区拔尖人才;被聘为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山东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荣获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二等奖、“齐鲁教师读书计划”征文比赛一等奖等。
她多次执教省、市、区级公开课;为山东省教育厅提供的视频课《春》,在省内初中语文界引起轰动。她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语言文字报》、《语文教学通讯》、《山东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都发表过她的文章。她的教案《蓝蓝的威尼斯》还被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教科书。